1)第35章 有个好学历_羊皮换瓜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华人对于古诗词文化,有一种天然的情怀。

  这种独特文体的优美与意境,任何其他语种的翻译都无法完全表达,只有浸淫在汉文字环境中的人,才能完全的体悟那种独特的韵味与美好,是华国的无价之宝。

  只是现在信息这么发达,漫漫长河大浪淘沙流传下的顶尖之作,华国人早已耳熟能详,并不稀奇。

  但是如果突然出现大量以前从未听过,且无法考证的诗词呢?而且这些诗作的质量可圈可点,某些甚至完全不逊于传世的顶尖之作呢?

  池砾现在有的就是一个完整而健全的古文明,与他所在的文明极为相似,却又截然不同,可以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库。

  在写诗作赋这方面,古人有先天优势。这倒不是说古人比现代人聪明,只是语言环境不同。

  对于现代人来说拗口的古文,对古代文人来说稀松平常。而现代人比较喜欢且擅长的各种散文,拿到古代肯定也能把古人唬的一愣一愣的。

  就算现代的古文学爱好者,浸淫多年,极力模仿古代文风,也很难像古人一样留下脍炙人口的惊艳之作。

  一个原因是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就不一样,现代人研究古文多半出于兴趣,而古人可是靠这个升官发财,只要熬出头去,那便直接跨越了阶层,是可以玩命学的东西,拿兴趣比人家吃饭的家伙,那自然比不过。

  另一个原因是文学作品本来就是由心而发的东西,如果不是处在那个社会环境,就无法完全体悟那种心情。

  比如庄子叔那篇笔锋沉郁的长文《题厄法寺冬韭》,对于衣食富足的现代人来说,韭菜送嘴边上都可能嫌难吃,又怎么能理解冬天里的韭菜,对古人来说是何种惊喜。豪绅金银相送,贫者捉襟见肘,又是一种多么悲哀的社会现实。

  文学上有个奇怪的现象,那就是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经典诗词,往往源于苦痛。

  这种苦痛有可能源于诗人自己,也有可能源于整个社会。可能是国破家亡的悲怆,也可能是壮志难酬的抑郁,或是生离死别的痛苦。

  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之下,诗人往往就越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灵的作品。

  而古人切身感受到的那些痛苦,也许现代人一生都不会遭遇,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,这样写出来的诗词,可能也很工整对仗,甚至文采非凡,但比之真正处于那种境遇下的人来说,欠缺一丝关键的灵魂。

  雍朝也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,也孕育出了一批截然不同的英杰人物,将他们那的文学作品搬运过来,肯定能吓对古文又崇拜又陌生的现代人一跳。

  当今社会,人吃饱后对娱乐的需求非常大,这样的噱头足够吸人眼球,引人下载,等下载后怎么让玩家掏钱,那就要看他这个游戏厂商的功力了。

  池砾为什么不靠倒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d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